9月15日,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付万军在“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”启动仪式上表示,下一步,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金融行业多出让消费者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得实惠的举措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、多样化的金融需求。
据了解,9月15日至21日,金融监管总局牵头,联合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共同举办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,组织各级派出机构、相关行业协会、各类型各层级金融机构具体实施。
付万军介绍,这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,第三次联合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金融行业开展集中教育宣传活动,活动内容不断丰富、形式不断创新、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“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,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。尊重消费者、服务消费者、保护消费者,是金融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,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。”付万军强调。
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,今年以来,金融监管总局在民生服务、行为监管、环境治理、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加力。
其中,在民生服务中,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强制度供给,截至目前,已相继修订出台公司治理、监管评级、消费者保护各类制度30余项。付万军表示,金融监管总局还将认真听取广大金融消费者意见建议,不断完善监管规则,为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筑牢制度保障。
在行为监管方面,金融监管总局始终强调要压实金融机构消保责任,具体监管举措包括健全适当性管理机制、健全营销管理机制、健全纠纷化解机制三方面重要内容。付万军指出,在营销管理方面,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营销行为管理,突出为民服务的导向,遵循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原则,严格履行告知义务,帮助消费者充分知悉产品和服务信息。加强数据技术运用,确保产品销售关键环节可回溯可确认。此外,针对金融纠纷,要指导金融机构从维护消费者长远利益出发,形成从接诉处理、多元化解到溯源整治的全链条纠纷解决流程。立足预防、立足调解、立足基层,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化解。
在金融环境治理方面,非法金融活动和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乱象是监管部门的严密防范和打击领域。事实上,这也是今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,即提示提醒防范互联网贷款乱象、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侵害。
记者了解到,今年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将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借贷相关知识,提醒公众警惕通过混淆概念、隐瞒年化利率、不实承诺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贷款,防范以管理费、担保费、权益费等名目隐藏高额息费等行为,帮助人民群众提升风险防范意识。针对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乱象,分类别、有侧重地提示提醒,揭示分析不正当反催收、恶意逃废债务、非法代理退保理赔、非法存贷款中介、虚假征信修复、非法荐股等行为表现形式及特点,帮助公众明辨风险,远离非法中介、非法“校园贷”等侵害。
“金融教育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础工作,对于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。”付万军指出,近年来,金融部门以联合宣教机制为抓手,在全国范围上下联动,常态化开展“金融知识五进入”等接地气、有特色的教育活动。同时,聚焦“3·15”“5·15”等关键时点,广泛开展集中宣教活动,涌现出很多题材新颖、形式多样的案例佳作。
当前,金融监管总局正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,付万军介绍,从初步分析结果看,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中有升。他表示,下一阶段,金融监管总局将按照“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”的原则,推动金融宣教再往前端走一些、离消费者更近一些,逐步构建起消费场景全覆盖、传播渠道全覆盖、受众群体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。